提问

校训撞车与教育同质

律师事务所 2015-06-26    人已阅读
导读:大学要不要校训,在高教界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如今的校训大多是些哗众取宠的东西,大学有了校训,也未必按照
  大学要不要校训,在高教界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如今的校训大多是些哗众取宠的东西,大学有了校训,也未必按照校训的要求去做,有没有无所谓;有人觉得校训必须有,制定了校训,沿着它指引的方向努力,大学才有目标,也才能呈示出文化韵味。

  我倾向于后者。

  校训,据我的理解,就是学校的训辞,就是学校作为一个精神象征体教导师生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大学的领导操守有高有低,大学的教师学识有深有浅,但大学的校训应该豪气干云、高瞻远瞩、传之久远,毕竟它代表了一种理想的教育高度,代表了前面的人对后面的人一种深深的期待。

  就来源而言,中国大学的校训无非三种,一是前辈学人画了蓝图,希望后人一步一步遵循的,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湖南师大的“仁爱精勤”;二是级别比较高的领导对教育发表了讲话或上头对教育有某种期待,大学将其概括成校训,比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之类;还有一种是从古语里拣几个好词,凑成校训,比如博学笃行、养根俟实等等。后两者占了大学校训的绝大多数。

  悬在空中的东西终究有些营养不良。资料显示,中国内地900多所本科院校的校训重复率惊人,它们一共只用了605个汉字,每个院校平均连一个字也摊不到,其中125个字重复出现10次以上,重复出现100次以上的也有13个。重复出现的字,其组合也非常雷同,比如208所高校使用了“博学”,136所使用了“厚德”,112所使用了“笃行”。如果用校训中十大高频字进行组合,即可组成中国大学最通用的校训:“博学厚德笃行求实创新。”

  校训撞车,当然也不只是因为大多数校训缺乏历史,更源于教育同质。大学本是以个性立足的,没有个性,不能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得不到最能激发其潜能的教育,大学的独异性就显不出来。中国现在的大学有个缺点,就是行政化很严重,校园里什么事都是从科长到校长的各级行政人员说了算,一个学者哪怕你做到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学校也没有多少话语权。如此机制下,大学教师自然也就缺乏创新的动力,从做人到做学问都少有个性。作为学校主体的大学教师无个性,大学当然也无个性。大学没有个性,校训千头一面也就不难理解。

  作为大学精神的高度浓缩,大学宪章的微型表达,校训如此面目相同,师生对它不可能产生认同感,更不可能按照它标示的方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校训价值可想而知。

  我主张大学应该有校训,不过,在当前情况下,与校训相比,更重要的是发挥大学一线人员的职业积极性,激发大学的内在活力。有了这种活力,即使暂时没有校训,以后它也会慢慢形成;没有这种活力,就算将校训写得天花乱坠,也是于事无补。(来源:检察日报)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律师事务所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延伸阅读

更多>>

更多推荐博文

更多>>
注册
TOP
2008 - 2024 © 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