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艺人包贝尔近日大婚,婚礼上一段“闹伴娘”的视频意外成为上周舆论焦点。视频中,新郎包贝尔和伴郎王祖蓝、韩庚、杜海涛和曾一竣,冲向伴娘之一的女星柳岩,将其推倒在地,不顾她尖声喊叫、拼命反抗,合力将她抬起,准备扔下泳池。柳岩当时身着的伴娘服为抹胸薄纱裙,挣扎中已颇为不雅,如果下水湿衣,走光在所难免。幸亏另一位伴娘贾玲出手保护,最终以“红包解决”收场。
视频流出当天在网上呈刷屏之势,既有粉丝为各自偶像辩护之辞,亦有对“闹伴娘”这一陋俗指责纷纷,以及批评参与扔柳岩的男明星们不尊重女性。而4月1日晚7点,柳岩先出来道歉。柳岩发表道歉声明后,当晚11点半,包贝尔也在微博上做了回应。
针对这一连续发酵三天的事件,女权主义者率先发声。
微博知名女权ID“新媒体女性”3月31日即发文指出:“玩笑”不是性骚扰的通行证。针对那类“只不过是婚礼上图热闹”、“熟人之间开玩笑而已”的观点,文章强调,no means no(“不”就是指“不”),在性骚扰里,不存在“欲拒还迎”。而在以“狂欢”、“玩笑”为名,绑架意愿,不顺从者要付出被排挤乃至在学习或工作中遭受报复的代价,女性要为一切加诸于身上的性暴力负责的语境下,一个人的“同意”还有多少自主性,是很值得怀疑的。
另一个主要的批评角度,直指闹伴娘和闹洞房的传统婚俗。在《“闹洞房”的前世今生:很黄很暴力》一文中提到, “闹洞房”这一传统婚俗古已有之,民间有“新婚三天无大小”的说法,即来宾无论辈分,均可逾越礼法,肆意开玩笑。民俗学家称“闹洞房”很可能来源于古代对新人进行婚前性教育的需求。况且传统婚姻中,男女双方婚前往往连对方长相都未知,却行完婚礼就要进洞房,这时闹洞房正好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而来闹洞房的年轻人,也可以经由他人婚事,获得一些性启蒙知识。
然而这些土壤在当今时代多已不复存在。更何况,一来“闹洞房”现象早在出现伊始,即被斥为“宣淫词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之“污风诡俗”,如今再以此为由更站不住脚,各种此间的淫词调笑、猥亵动作,更近借机放纵。
二来,伴娘是西式婚礼舶来品,并非中国传统婚礼元素。闹完新娘闹伴娘,是演变到现代才有的“伪婚俗”。风俗根本不能成为闹事者的辩护理由,而涉事者将有被以猥亵罪、性骚扰罪等判刑的风险。2013年山东泰安曾发生“伴娘事件”,16岁的未成年伴娘在婚礼上被多名男子强行骚扰猥亵,这些性骚扰者在被伴娘起诉后,分别被判处了强制猥亵罪并获刑。
知名娱评公号“严肃八卦”此番态度相当严肃。该号3月31日晚发表文章《柳岩当伴娘被扔,全程找不到一位举止得体的绅士》,一帧帧画面地分析现场视频,还原事发经过。令作者最惊讶的是,全程没有看到任何一位男士表现得绅士:“帮助柳岩挡住伴郎的是贾玲,其他解围的都是女孩。没有一个男生说:不要这样了。”作者还举例娱乐圈普遍存在的男艺人对女艺人的性别歧视现象、对女性缺乏尊重的公开言论。
那么,男人面对性感的女人应该怎样表达?该文引用了龙应台多年前的文字:“园里的苹果长得再甜再好,但不是你的,你就不能采撷。我是女人,我有诱惑你的权利,而你,有不受诱惑的自由,也有‘自制’的义务。今年夏天,你若看见我穿着凉快的露背洋装自你面前花枝招展地走过,我希望你多看我两眼,为我觉得脸红心跳。但是你记着,我不说你有‘毛病’,你就别说我‘下贱’——我有美丽的权利。”
4月1日柳岩道歉之后,该公号继续发文《柳岩哭着道歉了;如果为她愤怒只是让她难做,这是什么世界?》,质问“这么大的舆论,为什么当事的男星,一点点反思都没有?不管你能否感知到女人的心情,但‘让女孩害怕的事情我不要做’,这是常识性反应吧?”
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则发表刘远举的文章,认为这一事件甚至超越了尊重女性的问题,而是暴露出人性中的那些坏与残忍。作者发问:“如果当时这些男星对面的伴娘是章子怡、范冰冰、赵薇这样量级的女星,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如此放肆吧。”他还指出,当受辱的女性却出来道歉,辱人的男星还能若无其事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娱乐市场上连这点点维护弱势群体的政治正确都没有了。
微信公号“微思客WeThinker”4月2日发文《当我说“不”,那就是“不”》,加入讨论。作者孙金昱指出,每一个女性都没有足够的幸运逃脱类似的阴影,小到童年时候来自调皮男同学的恶作剧,大到成年后工作场所中来自上司或同事的骚扰,和伴娘事件一样,女性不愿意参与这样的游戏和玩笑,但是我们被教育要放轻松,要玩得起,要理解他们作为男人的本性,要体会他们在这些所谓的玩笑中释放的善意。“我想在这些事情之中,每一个女性都曾高喊过一个坚定的‘不’,可是这一声‘不’或者被教导我们温柔乖巧的教育压在心里,或者,即使它被喊了出来,却没有被当做‘拒绝’来理解。”
作者的批评直指本国文化里有性别不友好的种子。从“壁咚”到霸道总裁、直到色情片,我们的大众文化渗透这样的信息:女性的拒绝是欲拒还迎。
但是她强调:“不”必须被认真对待,拒绝必须被认真对待。
因为,受害者又何止于女性?无论男孩女孩,大概在童年时都有被亲戚强行逗着玩的经历。孩子并没有什么抗拒的能力,他们甚至连完整地表达不同意的能力也没有,他们无从判断大人讲话是不是夸张,是不是吓人,他们会紧张会哭闹,但是这种情绪往往又成为大人取乐的对象,当然了,如果哭闹得过分了,他们会被批评为“不懂事”。同样的情况,几乎可见于所有弱势或少数群体——少数族裔、LGBT群体、某些宗教信徒、拥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
因此,什么时候我的“不”,才是“不”?答案是,所有时候。
(编辑:言几)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
律师事务所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